2022-02-21 21:13:06
在国庆档热门电影《长津湖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被志愿军痛击,一路从鸭绿江畔被赶过了三八线以南,而在三八线以北的很多美国军队是在兴南港撤退的。
当时美国海军派遣了大量的战舰到兴南港附近掩护登陆艇,带领美国军队离开,志愿军赶到海岸线附近的时候,只能看到逐渐远去的美军。那么为什么本身就拥有着近乎绝对制空权和制海权的美国海军,没有使用威力强大的舰炮对海岸线上的志愿军发动火力打击呢?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电影毕竟是艺术改编,与真实的历史事实是有一定出入的。当时美国海军没有炮击兴南港,还是由于在美国军队撤离的时候志愿军还没有进入这座港口。志愿军在入朝作战以后,通过数次大型战役击退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但是志愿军的损失同样是比较惨重的。
在美国军队撤离的时候,其实志愿军也基本好不到哪里去,毕竟志愿军面对的美国军队可是打完二战不久,并且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装备的军队,更别说他们还享有绝对的制空权,而志愿军手上可没有什么能够有效防止美国空军袭击的防空装备。
一直以来,志愿军基本上是在硬顶着美国的轰炸机与战斗机,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进攻的。他们虽然凭借着优秀的战术指挥以及战士们的战斗意志,成功击退了联合国军,但这并不代表着志愿军军队不会承受任何损失。
比如说在第一、第二次战役中,享有主力地位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其实在美国撤离的时候本身也已经元气大伤了。再调动大量的兵力对本来就已经在撤离的联合国军发动又一次突然袭击,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甚至还有可能让美国军队抓住时机进行反击。
再加上志愿军的补给线路其实一直都没有办法稳定下来,在电影中不也体现了吗?很多志愿军战士甚至连想要一身棉衣保暖都做不到,志愿军战士基本只能靠已经被冻得硬邦邦的土豆勉强补充体力,在几次战役结束以后,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物资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更别说因为美国掌控了制空权,美国的战机经常会在志愿军的补给线路附近晃悠,对运输补给的卡车进行火力打击,这导致志愿军虽然在正面战场上击退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但是却很难发动有效地追击战,只能和联合国军进行拉锯战,通过大规模小型穿插的战术方式,形成对联合国军的局部战术优势。
这种不对称的优势是志愿军能够在战场上屡战屡胜的秘诀,可是这直接导致志愿军其实并没有什么太过强大的长期进攻能力,后勤补给永远都是制约一个国家军队进攻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欧洲战场上在前期战无不胜的德国军队,不也是因为后勤补给方面的问题,没有办法再继续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吗?德国的精锐装甲部队因为油的严重不足,甚至只能作为战略预备队填补德国那本身就非常薄弱的防线,而在亚洲战场上也同样如此。
所以志愿军其实并没有追击已经脱离了包围圈的美国军队,美国军队也并不是被赶出了兴南港,在半岛北部的联合国军被击退以后,大多数美国军队其实还是能够有序撤离的,包括美国在兴南港的撤离也同样如此。
当志愿军进入兴南港的时候,美国军队已经撤离了超过12个小时了。毕竟美国为了能够成功撤退联合国军前后调动了193艘舰艇,其中还包括有七艘航空母舰,因此并不是志愿军不愿意追击这些撤离的美国军队,只是确实没有追击的必要性与能力了。
而美国在兴南港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就撤离了超过十万名联合国军士兵,还顺带转移走了35万吨的军用物资,美国在离开的时候没有对这座港口炮击,也是因为这座港口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战略意义了。
美国在撤离之前,把所有能够运走的补给都已经全部运走了,剩下一些没有来得及被运走的物资也被美国军队在撤离之前全部炸毁,所以当志愿军27军进入兴南港的时候,这座港口就是一座空城,连个人影都没有,美国留给志愿军的只是一座没有任何意义的城市。
而且这些美国海军舰队来到这里执行的就是撤离作战任务,并不是帮助美国军队坚守兴南港这座已经失去了战略意义的港口。在志愿军到达兴南港的时候,这些美国海军舰队还在的话是不符合作战原则的。他们的首要执行任务是撤离当地的联合国军,并且尽全力带走物资,而不是对志愿军的追击部队进行反击。
并且在三八线以北的联合国军全面败退的情况下,就算他们能够守住兴南港,就算美国海军再努力,也无法改变他们在陆地上的战略失败。在兴南港对志愿军部队炮击也只不过是在徒劳地消耗美国军队的弹药而已,就算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军队的武器弹药补给再充裕,也不能这么浪费。
在正面作战时,美国军队从来都不吝惜弹药的消耗,可是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继续进行炮击,却没有办法获得任何他们想要的战果,那就是很难被接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