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新闻网

有人评价毛泽东《论持久战》:感觉是现代穿越回去的人所写的

2022-01-15 01:28:02

福利视频 https://www.1qd.cc

最近在看一些历史类题材的电视剧,想从这些剧里面得到一些书本上不能得到的东西。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开弹幕和看下方的评论,原本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却不曾想到被这些乌烟瘴气的发言给搞坏了心情。

剧里面有一个情节,毛泽东在发表演讲,陈述自己对抗日战争的观点和看法,鼓舞士气。大家人手一本毛泽东在陕北窑洞里写成的《论持久战》,聚精会神地看着。

于是一个很不合适的观点出现了:毛泽东并不是“论持久战”这一观点的最初提出者。

在写书

当时就很疑惑,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还有人在质疑毛泽东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呢?确实是有点荒唐。

确实是有种观点,认为毛泽东的那本《论持久战》是在蒋百里先生《国防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咱们的毛主席“抄袭”了别人的观点,才有了自己的《论持久战》。

这种观点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今天,单说毛泽东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此时,借用影视作品当中的一句话来形容:毛先生,真乃神人也。

没人能找出问题的奇书

全面抗日战争发生在1937年,卢沟桥那晚的炮火预示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注意这个时间节点。

但是日本进攻东北,把东北王张作霖炸死在了铁轨上,咱们的张公子奉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这个时间就可以看作是日本侵华的开始。所以,现在已经把原本的八年抗战改为了十四年抗战,十四年的开始就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毛泽东和斯诺在1936年7月16日,也就是卢沟桥事变前一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和日本要进行持久战的论断。

历史照片

在这场战争当中,有英勇不屈奋起杀敌的战士,有不怕牺牲的农民游击队,有英勇善战的将军,但毛泽东和这些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预见性,明天发生的事情,如果能够猜到一二那也是实属不易,毛泽东却在全面抗日战争的前一年就已经预料到整个战争会朝着何种走势、会经历哪几个阶段、最终会有什么结果等全部预料到了。

在1936年,毛泽东没有出过国,呆在延安的破窑洞里面,跟那些喝过洋墨水的人比起来,他显然是个比较“土”的人。可就是如此,毛泽东在1936年下的结论只能是神人也。

其中,毛泽东谈到了日本的海洋政策,他对斯诺指出,将来日本会占领菲律宾、越南以及马来半岛和荷属东印度,这一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和外国切开,使得日本能够独占西南太平洋。

结果呢?第一次菲律宾战役发生在1941年12月,一直打到了第二年的5月;日本在同一年侵入马来半岛;日本对越南的战争开始于1940年,一直到1945年才取得胜利。

历史照片

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和斯诺长谈,斯诺自己也不会想到,5年后,毛泽东说的一切都得到了验证。他能预知中国的抗日战争,还可以说他对中国的经济、地理十分熟悉,可没有出过国门的毛泽东,怎么又能看到外国多年后将会发生什么呢?

在和斯诺说到战争具体会怎么进行的时候,毛泽东也指出:在战争的过程当中,中国能俘虏许多的日本兵,夺取许多的武器弹药来武装自己,争取外国的援助,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

以上是毛泽东在1936的话,简单概括毛泽东的这段话,就是后来那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最初版本。

听起来一切不可思议,但就是每一句话都得到了证实。

毛泽东的这本《论持久战》字数不多,出版之后就是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在时间跨度上距今已经有84年,在人群范围上来说,出版之后不单单我党和普通百姓要看,那边的人也会传着看。最不可思议的一点是日本人,我们的敌人也要看。

什么概念呢?

这本《论持久战》就在讲一件事,怎么去打日本,怎么能取得胜利,换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来说,两个人在打架,按照一般的打架原则,一个人不会告诉另外一个人自己会怎么打、会用什么武器和招式,这叫做保存实力。

但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则跳出了这个绝对的框架,还是这两个人在打架,其中一个人告诉另外的人,我等会用这个招式和你打,出拳方式出拳节奏都告诉你。

在讲课

结果呢,这个人在心里沾沾自喜,和盘托出不就是意味着绝对的胜利在握嘛?悲剧来了,明明知道对手会这么打,也想好了怎么应对,可还是眼睁睁看着输了。

这叫什么?这叫“杀人诛心”。

这没法玩啊。

当时,毛泽东这本《论持久战》是公开出版,日本士兵、指挥者甚至是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到这本书,问题有意思就是在这个地方,毛泽东把一切都告诉他们了,他们拿着书去认真研究,还是把自己研究失败了。

这么多年来,那么多专家学者来研究、那么多国家的能人志士来研究,可毛泽东的这本《论持久战》硬是没有被找出来任何逻辑上的漏洞,也没找出其中的问题,反而是随着研究人数的增多和时间的推移,这本书越来越“神乎其神”了。

这本小册子真的就这么神奇吗?

书中处处是神奇

这本《论持久战》出版于1938年,当时的中国笼罩在战争将会失败的阴云之下,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当时的他们显然是没有信心的。毛泽东用一部《论持久战》让大家重新拾起了信心,开始坚信胜利将会属于我们,在那个黑云笼罩的压抑环境当中终于看到了一丝丝光亮。

这就是这本书的现实意义。

撇开现实意义不谈,单纯地从这本书的内容上来看,依然是一本可谓叫做神书的书。毛泽东是一位哲学家,《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本书已经奠定其哲学家的地位,关于哲学,其中一个比较被大家所接受的观点就是认为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学科之王。

毛泽东把打仗这件事运用上了哲学的思想,如此一来,毛泽东看待抗日战争和一般人看待抗日战争就不一样了。

毛泽东的这一点可以叫做“战争的艺术”,《论持久战》则是现代艺术当中的艺术。其艺术性的表现,首先是在整体的逻辑上做到了无懈可击。

别人谈到一场战争,一般士兵会想到怎么瞄准、怎么杀更多的敌人、一般指挥者会想到如何借助地形来进行攻击、更上一个层次的指挥官则会想到怎么谋篇布局,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当中是怎么看待这场战争呢?

不看具体内容,但是看目录,会发现毛泽东的逻辑严谨性、看问题的全面性等到了一种无人能超越的境界。

在这本书的目录当中,毛泽东先下了一个结论,即开头就把自己要讲的问题也是全民关心的问题都总结了出来。

抗日战争会不会胜利?胜利是属于哪一方?是速胜还是持久战?亡国论者的观点怎么反驳?速胜论的观点怎么反驳?如果是持久战,具体怎么打?用什么方法?靠什么保障?

这个逻辑顺序,思考问题的严谨,到了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历史照片

好了,再具体说到这本小册子里面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借用很多人的比较赞同的一句话来形容:如果你认认真真看完了这本《论持久战》,那么很大程度上会相信,毛泽东是从21世纪的今天穿越回去的。

这句话的评价极高,大家很难相信,这是在1938年出版的书,预见性方面做到了极致。接下来要说的事情,还真的是有点匪夷所思。

初看毛泽东《论持久战》,会误以为这里面也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并且还极有可能引发杠精言论,不就是说中国地大物博、日本国家小、物资资源跟不上,所以要长时间进行抗战,抗战到了一定的时间,中国就能取得胜利。

普通人只能说到这一层,如果只到这一层,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前面就说过,毛泽东看问题是站在哲学层面,我们在第一层,毛泽东应该是十层以外,甚至更多。

毛泽东在几前几章就指出,支撑这一观点的根本原因是要从国家的根上说起来,枝枝叶叶不算,什么是根本原因?毛泽东认为,日本是帝国主义的日本,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有了这一基础再往下看,帝国主义嘛,政治军事都是世界一流,把当时的中国能甩好远,但日本就是个弹丸之地,这一点没办法改变,地小,资源也就少,耗不起长期战争。

历史照片

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差劲得很,可地大物博,能够耗得起。

如此分析,自然就能立得住脚。

接下来,毛泽东反对了“亡国论”的论调。为什么不会亡国?毛泽东说日本打中国,一定会得到国际援助,这一点在后期来看,不管是苏联也好,还是美国的飞虎队也好,都给了中国一定的援助。

他还举了一个叫做阿比西尼亚的国家会灭亡不代表中国会灭亡,两国的本质完全不一样。

既然不会亡国,那会不会投降?这也是毛泽东要分析和给大家一个交代的大问题。毛泽东认为,投降是肯定有人投降,日本嘛,肯定会奴役中国人,也会诱骗一部分高层人士,也就是说真正投降的是大人物,小人物会坚持抗争。

此时,一位叫做汪精卫的人士悄悄走过来…

汪精卫

分析到这里,基本上就属于绝对的统帅眼光了,不会亡国,部分人会投降,只要坚持,慢慢来,会得到国家的帮助,就会胜利。

如果只分析到这里,显然毛泽东就不是毛泽东了。

结果有了,过程怎么办?

毛泽东接下来就开始进行战争的艺术了,他要给这一过程一个方法,用这套方法来指导大家怎么做。毛泽东还有一个头衔叫做军事家,什么叫做军事家,军事家就是教你怎么打仗,怎么去打胜仗。

军事之神

在方法这件事上,毛泽东先是把整个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当别人面对日本侵略还在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毛先生已经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了。

第一阶段,日本猛然进攻,气焰正盛,我们抵抗不住,先后退,这一点确实是得到了验证;第二阶段,日本就没什么力气了,只能在大城市巩固自己的成绩,这个时候就可以积攒力量进行反攻,毛泽东所领导的八路军进行游击战,根据也是在这里;第三阶段,中国开始战略反攻,取得最终胜利。

以后的事实证明了这三个阶段是完全正确的,从38年开始算起,以后的7年之间,整个抗日战争按照这一既定流程走完。

历史照片

神奇吗?绝对的神奇。就是现在一场婚礼的既定流程,定好了,后期也可能会出现各种差错,可毛泽东对整个抗日战争走势的研判能在7年的时间跨度内不出现错误,什么叫做运筹帷幄,这就是运筹帷幄。

要打仗,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打仗,不能硬着头皮上,那样的军队是没有战斗能力的。或者采用对面那种抓壮丁的形式也是不合适,这就说到了战斗动员,也是毛泽东整个持久战的核心点:人民战争。

在这本《论持久战》当中的第68小节,毛泽东特意说明了这次抗战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新中国是谁的?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大家每一个人的,这就让大家有了去抗击日寇的理念,那么多革命烈士去牺牲,不是什么高官爵位的诱惑,也不是几个现大洋的诱惑,正是这种最朴素又最坚定的信念所起到的作用。

全民皆兵

之后,毛泽东又提到了八个字: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整个抗日战争的激动灵活性奠定了最为重要的原则,不能和强大的敌人硬拼,得保存实力,打不过就跑,打得过的时候再出来,不逞莽夫之勇。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战争动员,那个时代的人是纯粹的,纯粹的原因是信念为国不为私。

具体怎么打?毛泽东分了几个部分来进行讲解,分别为“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

在这一部分当中,毛泽东分析了日本军队的战斗特点以及指挥特点,面对这么一个战争怪兽,毛泽东所选择的方式是灵活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历史照片

甚至于他也分析到了日本在后期会进行残酷的大扫荡,后期日军的三光政策就是如此。

毛泽东坚持运动战为主,在运动战的过程当中配合游击战和阵地战,面对庞然大物,机动灵活显得尤为重要。毛泽东也就是告诉了各级指战员,仗要怎么打才能胜。

新中国的将帅们喜欢称自己为毛泽东的学生,有学生就有老师,毛泽东能成为这些人的老师,真的是因为他是主席吗?显然不是,他让这些带兵打仗的将帅们心悦诚服的原因是因为他真的有硬实力。

打仗听他的,准没错。

关于战术的这部分,以后我们再详细来说,毕竟,这部分太精彩,太让人意想不到。

分析到这里,大家会发现毛泽东《论持久战》当中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民众的心态和困惑、需要用到的方法,中国的优势和劣势、国际上的具体情况等等都分析了一遍。

历史照片

有个成语叫做庖丁解牛,对牛太熟悉,才能游刃有余,毛泽东的这本小册子其实也是如此,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摊开来看,错综复杂,毛泽东硬是把如此复杂的一件事给放在了桌子上,分析的脉络分明,分析的让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这就是天选之人。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当中说:自己不能造出来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出来,只能描画战争的轮廓。

但是后续的事实证明,毛泽东是对的。

我们不由得想到当初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思考了很多天,这期间他没有留下类似于《论持久战》这样的巨作,不过,也能想到在他思考的这段时间,其实他的脑子里已经写完了另外一本关于抗美援朝的“论持久战”,战争最后的结果他已经预料到了。

想必,他一定想到了。

毕竟,他是毛先生...

记得点赞和关注,将会持续创作。

图源网络,侵权删除

部分资料来源于:《论持久战》、《毛泽东传》、《红星照耀中国》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顶点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