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2 09:17:21
在上一期,我们回顾了国内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冲击和阵痛,在那段时期人们形成了对于国产与进口极端分化的刻板印象,但这与目前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国产商品的现状相矛盾,其实“山寨”早已从假冒伪劣一步步走向物美价廉,大范围的“山寨”现象,其实也是我国制造业崛起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而这一切都不是偶然。
事情要从70年前说起。
原本会被美国严格限制工业发展能力的日本,却因新中国的成立,成为了美国遏制中国的最前沿,得到美国的工业扶持,最终从60年代开始创造了一系列经济奇迹。但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日本开始面临人力成本、土地增值、环境破坏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办法便是将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劳动力密集的产业成体系地向外转移,而首选目标则是临近的韩国和台湾,于是就有了了70年代有名的“亚洲四小龙”。
台湾体量小,很快便遇到和日本相同的问题,然而此时正赶上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大量台商的涌入,加上中国大陆本身积累的工业基础,中国制造便在短短几年内遍布全世界。
众多的进口商品涌入中国,然而这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出口转内销,要么是该商品原材料来自中国,要么是该产品从头到尾中国造根本没出过国,却被当作进口商品售卖,无论怎样,中国的巨大体量注定其将在今后很多年作为世界工厂。当然,成为世界工厂的一大优势,那便是可以让国内企业有机会突破绝大多数产品生产的技术壁垒,可以绕过专利甚至无视专利生产相同性质的产品,再加上低成本取得的低价优势,“山寨”产业获得长足发展,配合“山寨”产品生产的供应链也在巨大的需求量下获得发展。
时至今日,我国拥有生产从低端到高端一切产品的完善且独立的工业制造能力。然而,走向制造强国,从制造到创造,我们走过那些弯路,我们又如何挺过一次次危机,当中艰辛正是我们下一期向大家分享的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