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1 16:31:02
“一个人也许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却可以把握生命的宽度”,这是网上出现的一份特殊的遗嘱,是一位渐冻症患者的遗愿,里面的语言激励着无数的青年人,让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位主人公是一位北大历史学女博士,娄滔,29岁因为患了罕见的病症,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在她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留下了一份遗嘱,这里面表述的内容,是她用遗体捐赠拓宽了自己的生命宽度。
北大历史学博士
娄滔,从小就是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在她的小姨汪红梅的记忆中,她是一个听话,爱读书,孝顺父母的孩子,她容貌出众,亲切可人,从小不需要家人操心,学习、生活都会自己规划好。
她出生在湖北咸丰,土家族,在求学的路上一帆风顺,本科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之后考研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攻读硕士,之后又以笔试和面试第一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在别人眼里这位美丽的姑娘前程一片光明,前途不可限量。
娄滔的目标是要成为历史学教授,好好恋爱结婚成立家庭,她要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就发生了意外。
此时的娄滔,有着自己喜欢的男朋友,和热爱的学业,沐浴在一片阳光之中。没有想到厄运即将降临,2015年暑假在家,娄滔突然觉得浑身无力,上楼梯都很累,她的妈妈还开玩笑说她太娇气,缺乏锻炼。
回到学校,这个症状越来越严重,娄滔开始出现无法踮脚尖,抬手困难等症状,于是她去了学校医院检查,然后辗转于北京各大医院去求医问诊,最后却认为运动神经的问题,到了2016年初终于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就是我们俗称的“渐冻症”。
这是一个人类至今无法攻克的世界疑难杂症,得了这个病就等于判了死刑,我们知道的名人霍金,也是得了这个病。
霍金活到了70多岁,但他这一生很受折磨,他是名人,有着非常人可以支撑的护理条件和金钱保障。也许会发生奇迹,像霍金这样。这个巨大的打击没有击倒娄滔,她很清醒,需要思考今后的道路。
为了不拖累男朋友,娄滔主动和他分手,为了不让周围的朋友担心,她拒绝了同学朋友们的看望。在遇到困难时,她选择了一个人承担,一个人面对。
她需要在人生最后的时刻,选择不拖累别人,自己思考人生的意义,实践什么是坚强面对困难,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
确诊结果出来后,娄滔的家人的心理防线一下子塌了,原本前途大好的女儿,有可能随时离开这个世界。父母心中的悲痛无法表达,原本幸福的家庭一下子笼罩在乌云中。
娄滔是个乐观的人,即使遇到了这样厄运,她还是用自己的微笑和善良去勇敢地承担。生命如花,岁月如歌。
住院治疗
乐观和坚强仍然不能阻止病魔的发展,症状开始越来越严重,身体的很多器官就像被封住了一样,无法动弹,无法移动,最终的结果就是无法自主呼吸,一点一点的被憋死。
住在医院里娄滔不想拖累年迈的父母,多次要放弃治疗,患病后的娄滔,已经无法握起笔,于是自己口述让护士记录立下遗愿,捐赠人体器官。
“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尽管用”这篇遗嘱非常的感人,愿意把自己身体捐献出去,为医学做一点贡献,希望自己有用的器官去帮助别人。这篇遗嘱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姑娘思想的宽度,有担当,有思想。
渐冻病人,被称为“灵魂被身体锁住”。虽然身体器官无法动,可是灵魂思想都在运动着,我们不得而知,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在思考着怎样的人生问题,还是考虑着自己没有完成的课题研究,但是她只想在生命的最后,为这个社会再做一点点自己的贡献。
在治疗和反复发作中,病情一步一步到了无法挽回的状态,她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娄滔的父母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精神和肉体都是到了极致的疲劳,亲戚们都让他们去休息。她的小姨在旁边陪伴她,此刻她呼吸困难,因为气管被切开,说话很困难,但是她仍然用尽全身力气对小姨说,照顾好妈妈。
小姨听了这话也是泪流满面,在这个孩子的生命的尽头,还在担心家人的安危。此后娄滔陷入了长期的昏迷,此刻只能等待命运的抉择了。
在确诊350天后,娄滔还是离开了人世。她是带着遗憾和无奈走的,她无限地眷恋着这个世界,担心着亲人。
2018年1月5日娄滔去世,根据她的遗嘱,进行遗体捐赠,但是由于器官不符合条件,没有能实现她的遗愿。
土家族风俗要入土为安,但是根据娄滔的遗嘱,一切从简,没有追思会追悼会,火化后,骨灰全部撒入了江河之中。
这样一个人们记忆中美丽,美好、乐观的姑娘走完了一生。
小结: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是宽度,这是一个普通姑娘的对人生的思考,给了我们这些健康的人一些思考。
她的遗言看哭了很多人,“请让我静悄悄地离开,不要留任何痕迹,就当我从来没有来过。”在网上也广为流传,大家都在讨论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娄滔留在别人的记忆中,总是一个面带笑容的女孩,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病房,她始终传递着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