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8 11:00:35
图/视觉中国
冰川思想库特约研究员|张明扬
张文宏医生的上一次发声,还是7月29日,一条谈及与病毒长期共存的微博,意外引发了一场白热化的互联网攻防战。
时隔20天,昨晚9点40分,张文宏又一次发声了。这是一条张文宏支持者翘首以待的微博,发布仅一小时就获得了了4万转发,30多万次点赞,这可能也创下了张文宏微博的最快转发速度了。
这就是所谓人心所向吧。
尽管张文宏自称“我不发微博是常态,发微博是非常态”,“一般是1-3个月发一条”,似乎在回应外界对他本人境况的各种“关心”与退网疑虑。
但在网民看来,这条微博的意义不一般,意味着身陷舆论风波的张文宏安然重返舆论场,微博下几条热度最高的评论话风基本一致:
“看到发帖了就好,祝平安健康!”
“张医生辛苦了”“张文宏医生,保护好自己”
“张医生,太多的纷扰其实不用太在意,祝工作顺利”
▲网友在张文宏医生微博下面的评论
这些跟帖,让我莫名想起了顾贞观的《金缕曲》,“季子平安否?”。
没错,在支持张文宏的公众看来,无论张文宏如何云淡风轻,这次发声就是一声“报平安”。
这样想似乎也没错,毕竟,这一两周,很多人都亲眼目睹了一场公共舆论上的“张文宏保卫战”,从投降主义到论文抄袭,如果说有些攻讦脱离了正常的批评轨道,那么,“保卫”意识有些过度诠释,也是正常的“应激反应”。
比如有一条热度很高却过度渲染悲情的回帖是:“也不知道能不能跟帖……只想说一声,谢谢”。
张文宏的微博主题是“给大家汇报下这几天做的事情”,还分了周一周二周三。这种“逐日汇报”的表述方式很有趣,似乎在向公众传递这么一种意思:你们吵你们的,我忙着呢,查房、门诊、开会。
这可能算是比较委婉地表示,他不想参与到这场愈来愈情绪化的争论中。
▲媒体报道张文宏参加会议
在张文宏这次“时隔20天”的发声之前,本周一傍晚,不少媒体报道了“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的例行会诊会议”,报道中虽然都没有出现张文宏的名字和发言内容,但照片里有他。
但公众还是在等待张文宏的发声,这或许没有太多实质性意义,却有着无法估量的象征意义。
毕竟,疫情暴发这一年多来,正是张文宏兼具勇气、专业和平实的持续发声,激励我们走到了今天。无论张文宏的真实医学贡献有多少,但他的发声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真实的力量,在风雨如晦中抚慰了无数人的心灵。
我愿意相信相信的力量。
张文宏还说:“在大流行时代,我们还是经常会面临输入或者本土病例的挑战,出现一例或几例的病例并不奇怪。但是只要抗疫常态化与专业化之后,我们还是有希望过上正常的日子的。”
这似乎又在表达着什么,让你觉得,张文宏是在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在这个动辄得咎的社交媒体时代,为脆弱的科学话语寻求一方安身之地。
▲近日有微博博主讲述张文宏为他看病的经历,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有人问我,你最希望的抗疫场景是怎样的,我的回答是上班下班,抗疫在正常有序进行,就像没有疫情发生一样。因为一切都纳入了正常化轨道”,我想,面对张医生这样温暖得体的话,无论是“清零派”,还是“长期共存派”,或许会稍稍放下分歧,重新将疫情,而不是对方,视作最大的敌人。
弥合分歧,温暖人心,这或许就是张文宏这次发声的未尽之意吧。
我天真地希望,“保卫张文宏”能就此划上句号。张文宏与他的发声权,不应成为一个需要公众保卫的存在。
也希望张文宏下一次发微博,没有这么多人来问平安。